陈伟华:羽毛球青训,“草根”是未来
很高兴受《羽毛球》杂志的邀请,在本期杂志上谈谈我对羽毛球青训的看法。仔细想来,虽然我已经从教练员岗位退休有一段时间了,但羽毛球和我相伴走过了几十年岁月,我的生活也不可能离开羽毛球。讲到青训,我也有自己的一点感悟。专业和市场的巨大差异其实,早在2017年,我就作为乒羽中心调研组的一员在全国范围进行调研,主要的关注对象是各省市区的体校队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体制内”的羽毛球培训。一趟跑下来,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统一的感觉,那就是青训人数的下降。对体育之外,体育类面临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项目竞争;对体育类的项目,羽毛球也面临着和其他项目竞争的局面。像现在的男生很多喜欢篮球、足球、搏击等项目,女生则越来越多地选择体育舞蹈等项目。相比专业青训人才的萎缩,羽毛球在全民健身中占到的比例是很大的,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明显感觉到羽毛球的热度,多年来持续不减。羽毛球作为一项这么普及的运动,它在业余成年市场的发展,和专业青训规模的萎缩显得格格不入。如果说将业余成人规模和专业青训规模做两个维度的对比会相对不公平,那么我们不妨将业余青训规模和专业青训规模进行对比。这两年间,我受邀到了很多省市区,看过不少培训机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制外”培训,完全依托市场模式的青训,这一个领域真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虽然没有统计过,也很难精确统计,但我私下曾经估算过,全国范围内这方面的青训规模应该有几十万。青训结构正在变化这一对比就凸显了现在整个体育行业的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现状。曾经,我们的羽毛球选拔人才基本依靠从小的专业定向培养,淘汰率高,成材的路相对窄一点,这也是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所影响的。回想起我自己刚学打羽毛球的状况,那时是十几岁才学打球的,当时家里条件算是吃不饱、穿不暖,但我们要是能到专业队去训练,体校是会发一双鞋的。这样的模式持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社会环境早就大为不同。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政策和方向也在发生变化。像以前我们羽毛球项目,11岁就要实行“专业注册制度”,现在中国羽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