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墨获得了第四季《脱口秀大会》的冠军,这个脱口秀界的元老游刃有余地完成了自己的“冠军秀”。他现场模仿杨波、张博洋、王建国讲段子,令杨波惊呼“比我都像我!”周奇墨非常善于模仿,他在表演的“天津bai bai”也是获得了炸场的效果。那段文本也许算不上最精巧的,但是津味儿“listen to baibai”一出口,就完美复制出“天津掰掰”幽默又认真的独特质感。“天津掰掰们”似乎都有令“社恐”羡慕的“社交牛逼症”。(图片来自娱乐硬糖)您可别以为这是艺术夸张,“天津掰掰”的魅力和能耐可不止如此。摔跤场虽然天津人幽默随和,其实也有着深藏不露的尚武之风。李连杰,赵文卓,彭于晏等人都饰演过的霍元甲,可是闻名全国的“津门大侠”!不过,以武会友的门槛太高,“点到为止”的约定又全凭自觉,大家就爱上了一种既能切磋技艺,又有观赏趣味性的活动——摔跤。摔跤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竞技运动,不仅宫廷中经常有摔跤表演,也深受民间喜爱。(图片来自翰林编修馆)康熙不就派了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跟鳌大爷比试吗?还差点儿就没打赢。解放前,天津有好几处卖艺的摔跤场,人们观看表演,也相互切磋。解放后,在“四大张”等名家的影响下,天津培养出了不少国家级运动健将,在大直沽、谦德庄、南市等地都有摔跤场,聚集了不少高手。(“四大张”图片来自中跤网)天津的“卫”派摔跤传承了古代中国式摔跤的精髓,并加以改良,形成了“快、脆、巧”的特色,享誉全国。天津民间的摔跤热情一直不低,在各区几乎都有摔跤俱乐部,不少公园里也有适合摔跤的场地。(图片来自中跤网)当然,天津伯伯们上场除了自娱自乐,大多数是为了给自己的徒弟们示范动作。别看四五十岁了,对摔跤的热情可是不减当年。正是凭着纯粹的热爱,才令这份民族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斗蛐蛐儿“好斗”是人与生俱来的动物天性,人们总是喜欢看各种对抗、PK和Battle.于是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斗蛐蛐。南宋权相贾似道写了一本《促织经》,曹雪芹写过《聊斋志异·促织》。清朝以后,喜欢玩儿蛐蛐儿的人就更多了,其中有八旗子弟、文人墨客 、名流演员等等。有需求就有市场。如今蛐蛐儿及其周边产品每年拥有数亿元的销售额。斗蛐蛐儿的讲究不少,最重要的就是公平。于是,每次赛前都要给蟋蟀过秤,按体重分重量级。现
Read more